凤翔人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账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凤翔人社区 首页 综合新闻 查看内容

玉树抗震救灾中,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

2010-4-26 16:44| 查看: 540| 评论: 1

玉树人民:活着就好 我们会有明天

    ** 救出9位亲人的女孩更松代吉:“活着就好,我们会有明天”

4月20日,玉树县西航西路西航嘎雅的半山坡上,更松代吉在自家原址废墟上介绍地震时的情况。

    更松代吉,一个普通的藏族小女孩,在玉树地震发生后用双手把9位亲人从废墟中救出,尽管现在还有那么多生活的困难要去克服,但是她说,活着就好,只希望学校早日复课。

    ** 9岁小格朗:“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来的”

4月17日上午,广东边防救援队组织三支医疗小分队赴玉树结古镇灾区巡诊。在结古镇第二完全小学附近,当官兵们走进安置点时,一个小男孩拉起一位战士的手就跑:“叔叔,你们快去救救我奶奶吧!”在小男孩的带领下,医护人员立即前往救治。76岁的老奶奶才旦措姆腿部在地震中被砸伤,四天来一直没能走动半步。

救援官兵赶到后,立即对才旦措姆进行救治。才旦措姆与男孩格朗是祖孙俩,两人相依为命。地震发生时,起来上厕所的格朗幸运地逃过一劫。“房子塌了,奶奶的腿被压在下面,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来的。”讲起当天的情况,9岁的格朗还心有余悸。

    ** 尼玛才仁:痛失7位亲人依然坚守抗震一线

    尼玛才仁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外科医生。17日10时,尼玛才仁走下手术台,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往寺院火葬现场,送别他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7位亲人。他显得十分疲惫,神情麻木,而当看到亲人遗容的瞬间,他似乎突然被刺醒,这个43岁的藏族汉子,捂着脸失声痛哭,泪流满面。

    ** 夫妻废墟下说心里话:如果能出去以后不再吵架

“如果我们能出去,以后不再吵架了。这辈子是夫妻,我们下辈子还做夫妻。人要多少钱都没有用了,开开心心过日子就是最好的。”

说话的男子叫刘云生,而说话当时,他正被压埋在废墟里,怀里紧紧搂着妻子胡景香。值得庆幸的是,被压12小时后,夫妻俩最终获救。

** 废墟上的宝石花——记青海玉树西杭加油站经理才仁吉藏

玉树大地震中,她的五名亲人死亡,四名亲人下落不明,年迈的外婆腿骨骨折,家中房子彻底损毁。但自灾难发生那一刻起,她始终与她的员工们在一起、与她的工作岗位在一起。

她就是中国石油青海销售公司玉树西杭加油站的藏族经理才仁吉藏。家人和同事亲切地称呼她的乳名——春花。

4月18日,家住玉树县结古镇的藏族小男孩伊西江措(右)带着两岁半的妹妹伊西措毛到附近的帐篷去为大伙“加油”。

** 病房里的“小翻译”

在青海省交通医院,年仅10岁的玉树结古镇红旗小学4年级学生旦增开周因为一口流利的汉语,临时充当起灾区伤员及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交流的“小翻译”。

** 救灾帐篷外的私家车

站在赛马场看台上远眺过去,积雪覆盖的群山脚下散落着一片片天蓝色的救灾帐篷。记者沿着扎曲河溯流而上,然后跨过一座小桥,几个门前停着小轿车的帐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 “我看到了国家的力量”——一个寺庙的震后三日

结古寺坐落在结古镇以西两公里的彭措达泽山上。从山顶到山腰,绛红色的寺院如同一片彩霞,铺展在青海省南部广袤的草原上。

这座拥有550名僧众的寺院,是玉树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历史可以上溯到近2000年前。

志愿者们帮助受灾群众清理废墟(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志愿者们帮助受灾群众清理废墟(4月21日摄)。 

志愿者:灾区跃动红丝带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的志愿者泽措吉在外科病房为一名玉树地震伤员接痰(4月20日摄)。

   ** “80后”“90后”志愿者:青春在救灾中更加精彩   

这是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被贴上“80后”“90后”的标签。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似乎沉迷于网络游戏,是网络热词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玉树7.1级地震发生后,这些年轻人背起行囊自发从外地赶来,主动担当青年志愿者。他们感动了别人,升华了自己。青春在救灾中更加精彩。

** 马宝祥:带着家人奔赴玉树

马宝祥,是青海省湟中县大才回族乡前沟村的村民。

14日他正从格尔木返乡途中,玉树地震消息突如其来。马宝祥与青海省红十字会取得联系,提出由他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无偿提供自己的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带着家人到玉树救灾。

** 三个外乡人在玉树的故事

震后第9天,刚刚下过一场雪,气温很低。

寒风中,很多居住在玉树的外乡人,仍选择在这里坚守。

** 意大利人莫妮娅的故事

莫妮娅,一个到玉树支教的意大利人。她几年前曾在四川大学学习汉语,那时起对汉语文化和西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打定主意一定要到藏区看看。

** 藏族退伍老兵共保多杰:“打的”到灾区 一人救七人

    15日一大早,共保多杰“打的”跋涉200多公里赶到玉树县结古镇。一下车,共保多杰就跑到废墟上去救人。15日、16日两天,共保多杰只吃了一碗方便面,一分钟也没合眼,他一个人硬是从废墟里救出了七条鲜活的生命。

    ** 颜益泉:不穿警服的深情敬礼

    他曾经是名军人,玉树地震发生后,他从3000多公里外的老家奔向第二故乡;他已经脱下军装,11天的救援战斗,他却一次次举起右手,向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深情地敬礼……

** 灾区跃动红丝带

从4月14日7时49分灾难降临的那一刻起,无数关切的目光就投向这里,一支支救援队伍迅速向这里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志愿者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沿。飘扬的红丝带,凝聚成爱的海洋。

青海玉树7.1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以来,灾区人民表现出逆境向上的坚强,救援人员的一举一动又给遭受地震创伤的受灾群众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正在玉树灾区上演,我们也一次又一次被一些人和一些事感动和震撼。 

他们舍身救难

   资料图片:杜金玉(左二)和队友们在玉树灾区电力抢险现场拉电缆(4月18日摄)。

   ** 他用生命留下一片光明——追记青海火电工程公司玉树抗震抢险队队员杜金玉

流星的永恒,是它曾以炽烈燃烧的生命照亮夜空。

42岁的杜金玉,就是这样一颗流星。这个憨厚、老实、平凡,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青藏高原的送电工人,在2010年春天骤然黑暗的玉树之夜匆匆划过……他的生命之火就这样静静地熄灭了,为这片灾难中新生的土地留下了灯火辉煌的一片光明。>>>详细

这是黄福荣生前在内地当义工的照片(家属提供)。在青海玉树一家孤儿院做慈善义工的香港人黄福荣,4月14日在协助搜救孤儿院被困师生过程中遭遇余震不幸罹难。连日来,黄福荣舍身救人的事迹在香港和内地广为传颂,感动了众多同胞。黄福荣的姐姐黄月秀16日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感谢所有人的关心。希望福荣的故事能令其他有心人多做善事,帮助有需要的人。”

** 舍身救难 大爱永存——追忆香港义工黄福荣

4月18日晚,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为救人捐躯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灵柩从青海结古镇孤儿院辗转回到香港。香港特区政府举办了庄严简朴的仪式,迎接香港之子英灵归来。

一个平凡的香港市民,抛却安闲生活,为行善捐出所得,四海奔波,直至为之舍身捐躯,表现出的是最不凡的崇高境界。斯人之逝,神州同悲。

救援人员:不离不弃

** 姬晓军:“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能放弃”

连续工作33个小时不休息,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青海玉树地震后,武警某部九连连长姬晓军带领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13人。

部队接到抗震救灾预先号令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已经连续3天输液的姬晓军,被上级安排留守。

“这点病算什么!灾区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我必须去,一定要去!”姬晓军把正在输液的吊针一拔,直奔工作岗位。

** 搜救犬“战神”和它主人的救援传奇

 4月20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犬队队长贾树志和搜救犬“战神”在玉树的废墟里搜救幸存者。

“战神”是一条6岁的德国牧羊犬,军龄5年。

“犬王”叫贾树志,31岁,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犬队队长,军龄13年。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发现的第一位被埋群众,就是“犬王”和“战神”这两位“老兵”救出的。

** 一对“震”“旱”夫妻的空中交错

19日8时20分,1架执行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任务的空军伊尔-76从西宁返回,平稳降落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

看到飞机,正在这里指挥的成都军区空军副参谋长战永胜,叫来了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师长程晓健:“看看是不是你老公的机组,赶快‘迎接’一下。”

** 40分钟高空惊魂记

这个情景出现在高海拔地区的灾难救援中,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却让人惊心动魄。

** 侯世科:“就是累倒,也要救死扶伤”

自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以来,他先后16次率医疗分队赴印尼、巴基斯坦、海地以及新疆喀什、四川汶川等地,执行重大灾害紧急救援任务。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又冲锋在救援第一线,带领队员救治伤员1360人,抢救危重病人62人,实施手术57例,发放价值达15万余元的药品。

    ** 罗爱华:从汶川到玉树 震区“最美女军医”

罗爱华为受伤群众敷药

    她的事迹一夜之间传遍了网络论坛,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女军医”;她为玉树地震灾区受伤小女孩喂水的情景,被人们视为玉树抗震救灾最感动的瞬间之一。她,就是深圳公安边防支队赴青海抗震救灾医疗小分队医生罗爱华。

** 顾虹:藏族群众眼中的“活菩萨”

在全力救治藏族妇女斯求卓玛的爱心接力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她就是藏族群众眼中的“活菩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海归医生顾虹博士。

    ** 高钰琪:用行动丈量生命高度

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后,各路救援大军火速向灾区急进。其中,就有我军著名高原病专家、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组长高钰琪。这已是他第53次深入高原。

    ** 赵彤言:用科学的力量防治疫病

    “大灾无情,但我们决不能让幸存者再受到伤害。”我国著名媒介生物学家、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赵彤言,连日来和防疫专家一起,用科学的力量为灾区铸起了一道道阻止疫魔侵袭的铜墙铁壁。

** 玉树巴塘机场见证一名婴儿的生命救援

“快,来个医生!”兰州军区第三二三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员李芹的一声高呼,引得无数双眼睛转向了那边。一名藏族老太太在她的搀扶下,走进了巴塘机场隔离厅里的急救帐篷。当这名老太太解开藏袍时,怀里竟然躺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 刚出生婴儿和代理妈妈

上天摧残人们幸福,也见证人间大爱。震中结古镇大部分建筑一片废墟,23岁的藏族女青年洛松巴赞抱着哥哥家刚出生才3天的女婴绝望地坐在瓦砾中。家里10口人,转眼间只剩下自己和小侄女了。风一吹,她下意识地理了理毡子下婴儿血迹斑斑的脐带。

** 9个孩子一个“家”

洗脸、洗手,穿衣服,戴帽子,喂牛奶……这几天,成都军区452医院的护士们,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照顾9名来自玉树灾区的受伤儿童。

这9个孩子,年龄最小的仅6个月,最大的还不到10岁。“看到他们纯真的眼睛,一种怜爱之情就会涌上心头,总想好好温暖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们。”护士罗瑞说。

灾区干部:与乡亲们生死不离

   ** “把受灾群众集中起来,拧成一股绳”——记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党委书记尼玛扎西

一只脚穿着旅游鞋,另一只脚却缠着纱布、踩在一只黑色凉鞋上,拄着一支拐杖,一瘸一拐地穿梭在格萨尔广场上,消毒口罩遮去了大半个面庞,帽檐下的两只眼睛深沉、忧伤。

4月24日,玉树震后第十一天,我们眼中的结古镇党委书记尼玛扎西。

震后十一天,这个坚强的康巴汉子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震后十一天,这个忙碌的康巴汉子没有顾得上去看一眼遇难的侄女。

** 灾区群众放心的好“管家”——记青海省玉树县民政局局长马有福

眼前的这位汉子头发蓬乱,皮肤黝黑,胡须拉碴,声音嘶哑。他频繁地接打电话,解答疑惑,安排工作,又小跑着奔波于结古镇上一个个救灾物资发放点。

青海省玉树县民政局局长马有福离退休只有1年了,在人们想象中他可以轻松一些了,但他却为了救灾而拼命工作。

他是玉树县大批救灾物资的直接管理者,家里却至今没有搭起帐篷。

    ** 救不出乡亲 我吃不下饭——记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

    历经天崩地裂的考验,6天之后,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汉子,倦容满面,声音嘶哑,两眼红肿,但对于玉树这片高天厚土的爱,却愈加炽热而绵长。

** 痛着受困者的痛——记青海省玉树县公安局女民警马玉芳

她身体单薄、双眼充血、声音嘶哑,被灾区藏族群众亲切称为“阿达”(藏语中对女性的敬称)。她在地动山摇中挺身而出、发动并带领群众勇救11名同胞。

    ** 一个藏族大校最长的一天——记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玉树军分区副政委旦增   

旦增用十字镐掀开最上面的瓦砾。两扇断墙之间,露出一角粉色的被子。他卷起袖管伸手下去一摸,有人。还没等旦增问话,压在瓦砾下的藏族妇女喊了起来:“快救我的孩子啊……我的孩子是不是已经死了?”

    从地震发生到此时的20多个小时里,他已忘记了这世间还有一种表情,叫做笑容。

    那是旦增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天——2010年4月14日。 

    ** 与乡亲们生死不离——记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加吉娘社区二社社长、共产党员才仁多加   

他静静地躺在救灾帐篷一角薄薄的垫子上,多年的胃溃疡折磨得他只剩下一把皮包骨,脖子轻轻动一动就会带来撕裂的剧痛,受了伤失去知觉的左脚露出被窝也感觉不到冷。只有高高的颧骨下一双忽而转一下的眼睛,透露出他一息尚存。

病榻前最惹眼的是老人头边一本破破的小册子,上面写满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加吉娘社区二社83户藏族人家的名字。挪恩、代代、金措、阿吾加义……这些名字不用看,早已烙进老人心里。

** 绽放在废墟上的格桑花

人们不会忘记:摄影记者镜头中的一些灾区孩子,眼神是那么清澈,表情是那么镇定;

人们不会忘记:一位刚被救出来的藏族小女孩,平静大方,对救出她的叔叔说:“打扰你们了!”

还有人们在电视上看不到的画面:一些在地震中有幸逃生的藏族孩子,顾不得伤痛,立刻投身到救人的行列中。


鸡蛋

鲜花

雷人

酷毙

漂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0-6-1 20:31
感动

查看全部评论(1)

QQ|凤翔人社区 - 人才,租房,招聘,二手广告免费信息发布网站 ( 陕ICP备15010312号 )

GMT+8, 2025-5-1 14:20 , Processed in 0.0881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