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昨日本报封面图片的主人公孟淏在病床上和堂姐玩闹,完全没有了昨天的恐惧。孩子们的笑容依旧天真灿烂,他们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图/实习记者沈荣华 7月16日报道 7月12日,四川省内江市发生一起因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当日一名3岁女童服药不到两小时即不治身亡,另有百余名村民被送往医院救治。该事件在网络上被称为“吃错药事件”。7月15日,根据内江市卫生局给出的《关于东兴区预防服用抗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处置情况续报》(以下简称《续报》),记者发现,事故原因并非“吃错了药”,而是“吃多了药”。 在《续报》中,由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在连夜开会后,已对死者孟雨珊的死因做出定性:“磷酸氯喹服用过量”。而此次事件中的其他患者,以16岁为界,其“呕吐”、“头晕”、“恶心”等症状的原因分别是“药物不良反应”(成年人)和“药物过量”(儿童)。 死亡儿童服药量超正常量6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内江市、东兴区疾控中心和椑南乡卫生院工作人员在组织东兴区椑南乡麻湾村为预防疟疾进行预防服药时,是按照每个成人4片磷酸氯喹片,3片磷酸伯氨喹片,每名儿童4片磷酸氯喹片的剂量进行发放和指导服用的,其中磷酸氯喹片每粒为0.155克,大大超过了儿童预防用药的适用剂量。 根据四川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肖宁介绍,用于预防疟疾时,儿童只需要每公斤体重对应4毫克到5毫克药量,而磷酸氯喹片每粒为0.155克,4片达620毫克,按计算需要一个124公斤的儿童吃下去才能够平安无事。此次事件中死难的3岁女童孟雨珊体重不足20公斤,她服用的预防药物超正常量6倍。 原本是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事件起因为一名出国务工人员回国。4月23日,内江市东兴区椑南乡沙石村出国务工人员卢大江,因下肢骨折回国治疗。5月11日,卢大江被东兴区人民医院诊断为恶性疟疾。患者先后于5月12日、6月7日、7月9日3次接受药物治疗。7月12日下午,市、区疾控中心和椑南乡卫生院工作人员组织曾与患者接触的麻湾村村民共143人进行预防性服药。药物尚未分发完时,先行服药的儿童孟雨珊出现头痛、脸色苍白、无力等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服药后约1小时,部分服药村民陆续出现疲倦、嗜睡、呕吐等症状,随即被送往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目前当地卫生部门会同监察部门、公安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调查,但尚无调查进度的通报。在《续报》中,记者发现如下对事件的描述:“专家组认为,这次预防用药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进行的。” 据新华社昨日报道,四川内江市东兴区15日通报此次预防服药不适事件的初步结论,表示尚未查出与药品质量有关,成人服用后不适属该药物的正常药物反应,16岁以下儿童用药和成人用量相当,属于剂量过大。 药片特写:白色为磷酸氯喹片,暗红色为磷酸柏氯喹片。 部分患者面临“被出院” 7月15日中午,记者赶到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发现该医院收治事件病患的5楼和18楼皆人满为患,几乎每一堵墙壁旁边都搁着一张病床,医院的过道因此变得狭长。 下午3点,记者在18楼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村民患者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对峙,经询问后得知,官方准备安排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在当天出院。通过《续报》,记者发现这个决定源自7月14日,由卫生部、省卫生厅五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在连夜开会后决定,“年龄大于或等于16岁的患者,根据情况选择住院或居家观察治疗”,意即部分患者将要选择“被出院”。 但大部分村民表示,在事情没有得到清楚说明和解决之前,他们不愿意离开目前的救治环境。村民宋和军告诉记者:“怎么出院呢,正常出院可以,我还没有正常。”另一名村名卿玉红则表示,现在事情的赔偿“还没得到结果”,“万一有后遗症怎么办?给我们结果我们才愿意出院。” 7月14日晚10点30分,内江市委书记唐利民召开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在15日晚就完成对死者的赔偿工作,“尽可能给予高限赔偿”。 7月15日早上,死者孟雨珊的父亲孟明雄即收到一份13万元的赔偿提议,但孟明雄立即表示了不屑,认为数额太少。 在7月16日凌晨零点,记者致电孟明雄,孟表示双方仍未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他表示,比起赔偿金,他更关心事件的责任追究。 |
|凤翔人社区 - 人才,租房,招聘,二手广告免费信息发布网站
( 陕ICP备15010312号 )
GMT+8, 2025-4-30 21:36 , Processed in 0.06579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