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公一号大墓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
凤翔县城南雍水
河北岸平地上,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长293年,
秦王政(
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
雍城内的
大郑宫举行。现已探明遗址内有新、旧两城相连南北长达两公里,东西约一至两公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工作,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在
雍城遗址之南的
南指挥镇有
秦公陵园,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的
秦公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土圹墓。
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
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
墓道和
墓室。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
中国考古学史上
五个之最:是迄今
中国发掘最大的
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
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
柏木“
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
迄今发掘
周、
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
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
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
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
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
籀文,酷似“
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
秦景公。
现在的墓址旁建有秦公大墓遗址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农民创办的
博物馆。
地理位置
宝鸡秦公一号大墓位于
关中平原西部,
陕西凤翔镜内,位于
雍水河西面的三畸原。
秦君的椁室
椁室内有柏木椁具一套(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也分主副,都是用柏木枋(方柱形木材)垒砌而成的长方形木屋,之间有门相通。主椁室中部的地下,还有一个60厘米见方的“
腰坑”,内有小动物骨骼,这是
周秦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葬俗。长14.4米、宽高各5.6米的主椁是安放秦公遗体之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柏木枋,椁盖则是三层,中部有一道单层枋木垒砌的隔墙,将主椁分为前后两室,这种布局应该是仿照墓主生前居所“
前朝后寝”的样式,这简直是个小宫殿!只看整套椁具的用料就足以令人惊叹:这些规整的枋木均由柏木材心做成,每根的横截面都是边长21厘米的正方形,两端中心有21厘米长的榫头,重逾300公斤,长度分为5.6米和7.3米两种。为了防止地下水沿着木料结节渗入造成腐朽,椁木原有的结节都被挖出,然后用铅、锡和白铁合金浇注封护。在金属浇注过程中既没有烧坏木质,又浇注得很平整,说明当时把握合金配比和浇注火候的技术已很成熟。在椁室周围和上方填有木炭,外围再填青膏泥,这些保护层可以防止水分和氧气进入以保护椁室--而椁木的木质至今保存完好,这完全可称得上是个奇迹。
村民的意外发现
1974年,陕西春旱严重,
骊山脚下许多村民被迫打井抗旱。井底,有人忽然挖到一个奇怪的陶土人头。当时他们谁都不会想到,这个陶土人头引出的,是巨大的
秦俑方阵。
秦兵马俑就这样意外地被发现了。

秦始皇
这一个个
形态各异的人俑都是
武士打扮,这些武士守护的,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大一统王朝,强悍的
秦帝国的缔造者——
秦王赵政。在此之前,人们对这位
始皇帝和
秦朝的了解,大多仅限于史料记载。
兵马俑的发现,使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去
勾勒这个王朝大致的
轮廓。
随之而来的问题困扰着
考古学界,这个
帝国从何而来,他们先祖的遗存又在哪里?
拉开序幕
苦苦找寻
1975年,陕西省考古所一支考古队来到宝鸡市
风翔县,在
灵山一带,这只考古队晓行夜宿,足迹几乎踏遍这个
关中著名山脉的角角落落。
他们苦苦找寻的,就是那个强大的王朝——秦帝国,其先祖的足迹。但是,几个月的艰苦工作,考古队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在灵山东南30公里之外,一个叫
南指挥村的地方,一位
靳姓村民却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发现
这件看来
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一个引子,一场规模空前的考古大发掘由此拉开了序幕。从1976年到1986年,这次发掘整整持续了10年。一个个难解的
谜团,
穿越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不断浮现于人们眼前,一段
扑朔迷离的历史渐渐清晰地展露出来。
南指挥村坐落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5公里,离村子不远有一块奇怪的荒地,春夏时节,不管雨水多寡,那里庄稼都长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对此似乎也
习以为常,没人想去深究。
1976年的一天,附近一
赵姓村民推着小土车来到这里,他要挖点土修补自家的院墙。
铁铲挥处,黄土里带出一些奇怪的土块,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与周围黄土明显不同,有黄有红,还夹杂着一些碎石,并且非常坚硬。

秦 景公墓石磬铭文(3张) 几天以后,村民闲谈中又提及的这件事,很偶然地被陕西省考古所考古专家记了下来,职业的敏感让考古专家意识到,这里面必有
蹊跷。
一支考古队很快赶来,进行实地勘察。
那些奇怪的土块是经过人工夯砸的,初步勘察结果,让考古队员震惊不已。他们来自一个巨大的地下工程,这个四方形的神秘地下工程,占地面积被考古队标出,竟然足足有两个
国际标准篮球场大!
巨大墓葬
如此巨大的工程会是什么?这个问题当时没人能够回答,而且不久之后,考古勘察又有离奇发现,工程东西方向有向外的延伸迹象。整个工程呈怪异的“中”字型结构。
几个月之后,工程地面以下的大致形制被考古队摸清。它的主体部分分做三层,在十余米处有一圈
二层台面。而工程深度,竟然相当于8层楼高。如此形制,基本可以确认这是一座古墓。墓葬之大,实属罕见,拥有如此巨大墓葬的主人,其身份也必定极为显赫!
他是谁?
正式发掘于1976年开始,田亚歧是当时的考古队副队长。
此前发掘的宝鸡
鱼国墓,许多重要信息都是从出土
青铜器铭文中破解出来的,因此,田亚歧也寄希望于大墓可能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那将会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但是此时,从南指挥传来一个消息,考古现场发现了一些奇怪洞口,那些洞口呈圆形或椭圆形,几天时间,就清理出240多个。仔细查看之后,田亚歧明白,大墓已经被盗,洞口是
盗墓者留下的盗洞。
采访田亚歧:当到三层台这个平面的时候,我们就是很认真的把这个所有的盗洞全部都清理出来了。这个时候确认出的盗洞的总数是247个盗洞,非常多。
发掘现场
盗洞破坏非常严重
发掘现场,最让考古队员忧虑的,就是大墓是否被盗。
盗墓的破坏,使许多史实,都因此而无法索解。
采访田亚歧:当时的
盗墓人一进入墓室以后,
肆无忌惮,无限的扩张,就跟地老鼠一样,把下边无限的扩张,去搜寻,所以盗洞这个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扑朔迷离
贵重的青铜器,是
盗墓贼首选的对象,田亚歧最初寻找相关铭文的计划,面对如此严重的盗扰。可行性显然大打折扣。关于巨墓墓主以及年代之谜,考古队只能寄希望进一步发掘,或许可能发现新的线索。
但是,接下来的发现,使这座神秘古墓变得更为扑朔迷离。在大墓第2层台基处,考古队员发掘出了一个头骨,他的嘴大张,死前像是在
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什么。那天晚上的晚些时候,距离头骨不远,人们又发现了一节折断的胳膊残骸。考古队员连夜工作,随后共清理出人骨遗骸20具。这20具神秘尸骸都无棺无椁,位置杂乱无章。
尸骸的发现,带来一系列疑问:这个豪华墓葬里,为何埋葬的竟然是这样一些人?这些尸骨,为什么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肢体残缺?而这一切对破解墓主及古墓的年代之谜,又能提供什么线索?
人殉
这些疑问,事关古代一种恐怖的丧葬制度——
人殉。此前,在
河南殷墟商代王陵里,就曾发现过大量殉人。
采访田亚歧:在
奴隶制社会的观念下,他认为一般都是
奴隶主的,包括国家的一切用物,包括人都是奴隶主的,那么当时人有一种观念就说是,他的主人死了,那么作为他们活着就没有用了,所以他们就一同要死。还有一个古代有事死如生的这么一个观念。就是人死了以后在
阴间仍旧跟
阳间是一样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就要一块去跟他的主人去走。
神秘巨墓中发现的这20个殉人,是作为人牲的殉人,他们生前可能是战俘或者奴隶,大墓封埋时被砍杀用以祭祀,从如今留下的凌乱尸骨,可知当时的场景是何等残酷。
先秦墓葬
残酷的
殉葬制度,自
殷商时期开始,以至秦以后都有存在。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
人牲,而人牲主要出现的时代,是在先秦。
从已有的考古发现可知,自秦朝建立之后,残酷血腥的
人殉制度,才逐渐被
陶俑所替代。这种
殉葬的方式,在规模浩大的秦兵马俑中
可见一斑。
由此可以断定,古墓应该是一座先秦墓葬。但是,它究竟属于先秦的哪个年代,人们依然一无所知。
接下来的发掘工作进行的异常迅速。在这20具骸骨下面的土层里,考古人员很快又发现了一具棺木。打开棺盖,里面赫然又是一具人骨遗骸。
这样的木棺,之后又发掘出160多具!显然,他们也是殉人。
采访田亚歧:除过二层台发现的那批杀生作为牺牲的战俘或者
刑徒以外,就是说160多具人殉他们都是自愿的殉人。
加上此前发现的20个人牲,这个大墓里殉人的总数已达186具。如此恐怖而奢华的排场,进一步证明,墓主必定极有来头。
新的发现
目标再次指向了秦人
不仅如此,进一步清理棺木时,考古队员又有惊人发现,这些躺在棺木里的自愿的殉人,他们的下肢,全部诡异地
蜷曲着!
考古专家想起了史书上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
秦人中盛行屈肢葬,即在人刚死之时,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这种独特的葬式,将目标进一步明确指向了秦人。
但是,
西藏阿里高原的古象雄文明,和距今四五千年前的
岭南早期文化,以及距今约4000年前,
黄河上游地区的
马家窑文化。这些古老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墓葬里,都曾发现过屈肢葬。所以由此就论定巨墓是一座秦墓,显然颇为勉强。
那段时间,考古队员们的心思,完全被这个大墓占据了,一遍遍反复查看那些棺木之后,一个现象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已出土的所有棺木,无一例外,均有规则地东西向摆放。
采访田亚歧:墓葬的方向也是判定墓葬的族属以及时代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说目前在整个
关中地区,以及
甘肃,发现了几千座秦墓,但是基本上都是东西向的。
雍城遗址的发现
就在此时,陕西省考古所另外一只考古队的工作,获得重大突破。1977年以来,在今凤翔县城南,秦国九都之一,秦雍城——包括
古城遗址,墓葬和其他居住区遗迹,慢慢浮现在了世人眼前。
采访田亚歧:雍城是
春秋战国时期各列国
都城里面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它的城的范围一共是11平方公里,城内有寝宫陵园,那么这个寝宫陵园在南指挥一带的布局,经过多少年的考古工作,面貌已经很清楚了。
确定秦墓
这个神秘的大墓,就处于雍城遗址范围之内,而且和这个神秘巨墓同样中字型的大墓,又陆续出土了18座,由此可以确定,眼前的大墓,是秦墓无疑。
缔造了中华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秦人,一直以来都格外
引人注目。关于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
王朝时代,秦人的祖先那时还是一个部落,游牧于
广袤无垠的西北塞外边陲。
他们后来来到今天的
咸阳一带,经过残酷征战,最终霸
周原、灭
六国、统一
中华。从
秦庄公算起,其间,经30多代
统治者,历时600余年。
史书的残篇,勾勒了一个秦人东进的大致路线,但具体走过今天的什么地方,一直缺乏考古实证。雍城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不小的惊喜,毕竟,这里曾留下了秦人250年的岁月。现在,这个巨大墓葬,给了考古专家更多的希望。
“黄肠题凑”
确定古墓为秦墓之后,现在考古队最想知道的,就是墓主身份了,这最后的谜底,何时才可揭开?这一等就是十年,直到1986年,在墓室中部,主棺棺顶才露出土面。
构成主棺的东、西壁及棺底、盖的所有南北向柏木,两端均有
榫头伸出,在主棺南北两侧,凑成长方形的如同柜子一般的形制。
这个不同寻常的木棺造型,让考古专家想起史料上的记载,按照
周礼,南北向各有椽头伸出的棺葬方式叫“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是
周朝天子的丧葬规范。
这让考古队员大惑不解,按照周礼,作为
诸侯国的秦,即便是
国君,也无权享有这样的丧葬规范。骤然出现的疑问推翻了先前所有的假设。而一切疑问,也许只能等开棺之后看到墓主才会最后明白。但是,由于盗扰,当考古人员打开棺盖后,在其主棺内,只发现了一段股骨,除此之外,棺内
空空如也。这个神秘的大墓,也许注定要留给后人一个不解之谜。
铭文
但是事态的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在大墓底部,考古人员
陆陆续续发现了很多石头的残片。在主棺棺顶上发现的石头残片,拼凑出一双长约一尺的石鞋底,石鞋底东西向放置,底下是鲜红的朱砂!
这双石鞋的来历和用意是什么?
采访考古队员老赵:它这个东西是干啥呢,它当时是赐给下属的,他当时是发一双鞋,这个鞋是特制的,这个鞋底是石的,当然墓主人可能都已经看不见这东西了。但是这个鞋,这个实物在这放着。它的意思就是这只鞋,可以用来保护它的权力。
对墓主身份的确定,石制鞋底并不能提供更多线索。
但是接下来的发现就有着突破性的意义。考古队员清理出的另外一些石头残片,发现他们是石磬,一种古代乐器,而且,在石磬边缘,竟然有铭文。
采访田亚歧:当时大型的音乐活动,往往与某一个庆典,或者是祭祀活动有关。那么在这个时候可能有专门为这次活动要做一套乐器,所以上边也刻,与这一次活动相关的铭文。
早先试图在青铜器上寻找的铭文,意外地出现在了石磬上。铭文后来被小心拓印下来。专家破解的结果,认定铭文记载了一次宫廷宴乐活动,大墓的主人,是活动的召集者。铭文里“共桓是嗣”几个字,说明了他的身份。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秦景公墓
采访田亚歧:那么“共桓是嗣”就是说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那么按照这个推测的话,它的继承人就是景公。
躺在黄肠题凑内这个巨大棺木里的墓主,身世终于被人们破解。景公是秦第14代统治者,
始皇赵正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
那时的秦国,已在雍城雄据百年,国力也日渐强大,从景公死后使用
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黄肠题凑葬式,可见秦的雄心,已经超出关中一带。
景公墓后来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至此,这个中国迄今发掘的最大古墓,身世终于大白天下。
秦公一号大墓虽遭严重盗扰,但仍出土了30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最重大的刻有290多个篆文的石磬,从篆文“天子郾喜,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初步断定墓主为
秦共公、
秦桓公之后的秦景公,并有力地证明了秦人的族属为
华夏族。此外,出土的3000余件极为精美的金器、玉器、铁器、石器的骨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而否定了历来认为的“秦国生产力落后”,“秦国奴隶制统治薄弱”等论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秦国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