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翔这块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上,一个融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多重内涵的泥塑产业悄然兴起,催生了凤翔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实现了凤翔人振兴民俗产业的愿望。泥蛋蛋捏出了文化旅游新风尚,捏出了文化产业新天地。
小泥塑催生大产业
从泥塑羊、泥塑马、泥塑猪跃上中国生肖邮票,到泥塑鼠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礼品;从省长亲自网上推荐,到前美国总统赞不绝口;从荣获首届中国旅游产品大赛金奖,到近日又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凤翔泥塑抒写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谁也不曾想到被当地人戏称为"泥耍货"的泥塑,竟然一夜声名鹊起,成为凤翔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凤翔的"金名片",跃出陕西、走出国门。正因为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传神的造型,加之吸收了石刻、版画、剪纸等民间工艺精华,凤翔泥塑形成了"大俗而大雅"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喜爱。随着凤翔泥塑知名度的提升,各地订单雪花般地飘来,泥塑产品经常供不应求,"昔日泥耍货,今日聚宝盆"成了泥塑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曾10多次应邀赴美、日、法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献艺表演的泥塑艺术大师胡新民告诉记者,"我们六营村原来制做泥塑的农户仅有二、三户七、八人,现在已发展到370多户、1600多人从事的大产业。"产业的发展带动规模的快速扩张。泥塑产品由2002年全村不足3000件发展到今年全村单月生产4万多件,品种由最初的4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5大类300多个系列产品,泥塑产业总收入达680万元、人均3080元,前来六营村参观游览或购买手工艺品的国内外游客由2002年的800多人次发展到去年的1.8万多人次。六营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泥塑产业带来的巨大财富,开始走上一条民俗艺术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康庄大道。
老艺人心有大世界
走进著名泥塑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胡深老人家,仿佛进入童话般的世界,猪、狗、羊、猴等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把房间挤得严严实实。胡深老人虽七旬有余,但精神矍铄,勤耕不辍,坚持创作泥塑作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民族的、传统的泥塑工艺发扬光大,让泥塑飘洋过海、世人同赏。 如何支持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弘扬凤翔民间民俗文化、使泥塑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凤翔县文化旅游局负责同志介绍了县上近几年对泥塑产业发展的支持情况。一是政策扶持。县上及时将六营民俗产业园纳入"一区八园"统筹建设,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凤翔县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采用政府投资、群众自筹、社会捐助等办法,筹资200多万元,对六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加强,建成民俗艺博园一处、迎宾门一座、宣传墙20多面,优化了泥塑产业发展环境。二是保护传承。全面加强民间工艺文化保护传承力度,适时举办培训班,组织民间老艺人向其他农户和年轻人传授泥塑制做工艺,多次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洽谈会、博览会,并每年举办一届"泥塑绝活大赛",加强泥塑产业的对外宣传交流和产品的创新发展。三是规范管理。针对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难以管理的问题,县上组织成立了六营泥塑产业协会,把零散的泥塑产品由协会统一组织进行宣传、推介、销售,使产业发展由单家独户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六营村已初步发展为集产品展销、生产加工、包装收藏、教学培训为一体的民俗艺博园。泥塑产品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后而身价倍增,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六营泥塑艺人脸上绽露出灿烂的笑容。
古工艺要迈新步伐
凤翔泥塑渗透着中国北方农村求生求福、趋利避害为主题的吉祥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民间文化和美术研究价值,它既继承了雍州绵长的先秦文化、苏轼文化、民俗文化体系,又与我省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一脉相承。国内许多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和美学专家已致力于凤翔泥塑发展的研究,他们认为,目前有三个因素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一是生产规模过小,生产能力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制约了凤翔泥塑的产业化发展;二是生产模式落后,家庭式小作坊生产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不相适应,产品竞争力不强;三是市场意识薄弱,现代经营理念缺乏,高端人才严重欠缺,市场调研、分析、营销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凤翔泥塑的发展定位是建设中国泥塑之都。"凤翔县县长张辉描绘着六营民俗产业发展的未来,"我们将借助全省做大文化产业的东风,依托全市发展旅游产业的部署,未来五年内投资2亿元,把六营民俗村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民间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区。首先,支持扩大规模。出台并落实奖励、支持六营泥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加快发展,使农户小作坊生产与大市场相对接。其次,支持传承创新。加大传承民间艺术、拓展销售市场,通过培养泥塑艺术继承人,鼓励艺人大胆创新,既改进工艺,又创作精品,提高泥塑的‘身价’及附加值。第三,支持可持续发展。我们正在探索民间艺术保护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挖掘泥塑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走‘市场经济—旅游市场—民间艺术保护开发’之路,使留传数百年的民俗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劲旅。"
我们期待在凤翔这块质朴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泥塑与凤翔一起飞得更高、更远。 |
|凤翔人社区 - 人才,租房,招聘,二手广告免费信息发布网站
( 陕ICP备15010312号 )
GMT+8, 2025-4-30 21:26 , Processed in 0.05980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