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人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账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8|回复: 0

今日凤翔新看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5 11: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凤翔是一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先秦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294年,秦始皇的先祖从这里迈出了一统华夏的第一步;唐时把凤翔作为陪都,平定了“安史之乱”;陇海铁路开通以前一直是州、府、路、郡之治所,是西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在凤翔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这块神奇的土地又焕发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昔日国都又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繁荣景象。    初冬时节,又到了孕育希冀,积累力量的季节,一进入凤翔,西宝北线宽幅林带的杨柳犹如站岗的哨兵,在风中整齐地排列着;街道的绿色福莱尔和白色公交车来回穿梭,诉说着工作的繁忙;东湖北广场的雕塑,展示着苏轼文化的深刻内涵;西凤大厦、商业步行街、县城新区展示出了一幅大手笔推进城市化的生动画卷;“桂花牌”蔬菜、“三秦红”牌辣椒成为农民增收的知名品牌,奶畜果蔬成为农民致富的好产业……这一切都使人深切感受到渭北旱塬的昔日国都——凤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变化。凤翔这只展翅高翔的凤凰其新农村建设的魅力何来?
    创新思维: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创新,重点在思路。凤翔是渭北旱塬上的农业大县,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而且也是凤翔的决策者们思考最多的问题。近年来,县委立足凤翔实际,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推进四化建设四县、构建绿色和谐新凤翔的发展战略和撤县建市、建设关中明星城市、跨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奋斗目标,为凤翔今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树立了旗帜。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凤翔县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和省市的实施意见,在深入调查、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六个一”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即立足县情,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生产发展,形成一个兴村富民的支柱产业;生活富裕,寻找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村容整洁,创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形成一个淳朴的村风民风;管理民主,建设一个群众信赖的好班子,并深入推进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2005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23万元,同比增长25.4%;农民人均纯收入2352元,净增286元,被省上评为“十五”期间全省县域经济增速最快的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省十强。今年1—10月份预计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0.2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685元,同比增长30.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00元,同比增长12%。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思路,符合凤翔实际,为凤翔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产业立县:一条兴县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面对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凤翔县因地制宜,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着力培育四个产业,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做强特色农业。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化、建设奶畜果蔬大县的思路,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把奶畜果蔬两大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区域集中、规模发展、品牌运作、网络销售、深度开发,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全县日光温室大棚超过3500座,棚均收入过万元,最高的突破2万元。“桂花牌”蔬菜、“三秦红”牌辣椒、“雍城”牌苹果进入超市,正在走向全国。实施优果增效工程,完成大改型4万亩,新增果园6000多亩。大力发展畜牧小区、大村大户,新建畜牧小区5个,奶牛、肉牛存栏分别达到2万头和10万头,畜牧业产值达4.3亿元,畜牧业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0.9%。打响凤翔劳务品牌,深入推进“新农民教育工程”,蔡阳山等5个试点示范村建成了农民远程教育系统,全县10万多名农民接受了科技、法律和市场经济知识等培训,农民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带动了劳务输出产业,止10月底,全县共输出劳务12.1万人,创经济收入4.4亿元,形成了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格局。
    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始终坚持把园区作为培育产业、支撑发展的平台,以非公化为方向,狠抓引进发展和扩产技改,长青、县城、陈村、长虹、柳林、六营等六大工业(产业)园提速发展,入驻企业200多户,贡献了全县73%的工业产值和70%的地方财政收入,电力能源、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建筑、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扩张。2005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78亿元,今年1—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同比增长10.6%,经济结构调整到13.1:54.1:32.5,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实现了以工哺农。
    恢复发展酒业。充分挖掘西凤酒乡品传统优势,提出打造中国名酒之乡、建设十里白酒产业带的发展设想,以西凤酒为龙头,科学制定柳林十里酒城建设规划,坚持联营联合与自主开发并举,全力推进酒业大县建设。截至目前,共恢复发展酒厂10户,实现产值5.2亿元、白酒产量达2.1万吨,同比增长41%,预计到年底可实现产值8亿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积极引进创办连锁超市和物流服务等新型流通业,在村庄人口集中地兴办便民商店,带动农民发展运输、餐饮等投资少、风险小的服务业,扩大农民就业途径。据统计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77亿元,比2002年增加3.62亿元,今年1—10月实现8亿元,同比增长14.5%。
    和谐发展:一个凝聚民心的发展理念
    和谐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的热切期盼,凤翔县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奏响了和谐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强力推进绿色凤翔建设。以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县和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五化五延伸六并举的思路,突出道路绿化、城市绿化、园区绿化和小城镇绿化四大板块,县人大常委会以法定形式做出决定,把每年3月和11月确定为全民义务植树月。累计造林15万亩,四旁植树950万株,今年造林2万亩,完成四旁植树193万株,绿化凤陈路、凤麟路、西宝北线等主干道路80公里,其中建设高标准宽幅林带30公里,凤鸣小区、东湖北广场等7处公共绿地和文化路、韦家巷等6条背街小巷正在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3%,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一个绿掩乡村,林在城中,街在绿中的生态景观正在显现。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共清理“三堆”3.7万处,拆除门前厕所、违章建筑等2600座,清运垃圾1万余方,完成改厕18000多户,其中推广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6000多户、沼气式卫生厕所3000多户、水冲式卫生厕所9000多户,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
    狠抓城乡互动文明创建。大力弘扬“务实创新、敢想敢干、文明开放、绿色和谐”的凤翔精神,用新时期的凤翔精神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形成和谐发展的合力。深入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建立“政府诚信高效、企业守信经营、公民诚信自律、社会相互监督”的诚信体系。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内容,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积极开展了讲荣辱、革陋习、建设文明城乡活动,300多个群众自乐班活跃城乡,掀起了践行“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的新热潮,共有20个村建成了绿色文明家园示范村。
    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确定168公里通村油路和203公里砂石路建设计划,接近过去5年的总和。目前,已建成油路底基160公里,上油136公里,建成砂石路150公里。科技局“农村民房抗震设防示范点”项目、文化局“农村文化站”建设项目、水利局的农民安全饮用水项目等项目正在紧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民参合率达81.3%。
    配强组织:一个提升发展品位和质量的有力举措
    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石,村干部是建设新农村的中流砥柱。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好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作用,是各级普遍关注的问题。凤翔县通过深入开展“思想观念转变年、加快发展实干年”活动,两次组织县乡村百名干部赴苏州和温州学习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以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针对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缺经费、运转难、村干部报酬无保障、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实际,探索实施了“三抓两减一保障”的党建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三抓”即抓旗帜工程、抓素质工程、抓基础工程。县上树立了12个党建示范村、100个“五个好”村党支部、50个基层组织致富示范基地和1000个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建立了新任村干部岗前培训、在职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定期学习培训制度及村干部学历达标制度,组织100名农村党员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村干部的工作能力、业务素质和带富能力不断增强;在班子软弱、经济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不明的69个村进行了“万元村官”直选,采取公开选拔、差额直选的办法选拔了一批善谋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按照“标准统一、质量优良、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目标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建成标准较高的村级规范化活动阵地189个,既解决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问题,又为村民提供了文化、教育、娱乐等公益性服务场所,也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两减”即减少行政村个数、减少村干部职数。共撤并行政村33个(其中撤村17个),全县行政村总数由250个减少到233个;共减少村干部105人。“一保障”即建立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制定出台了《凤翔县村级干部待遇保障激励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370多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和村级运转经费,全县808名村干部全部拿上了“工资卡”。“三抓两减一保障”党建工作机制的全面推行,有效激活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目前,在凤翔县农村基层组织中,出现了三个可喜变化:一是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跑项目,变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催着乡镇书记、乡镇长一起跑项目、争资金;二是由原来一些后进村的干部遇事推诿扯皮不干事,变为村干部带领群众修路、栽树,大搞新农村建设;三是由原来村干部为村上的事情很少找县上领导,变为现在村村比、村村干部比,你争我赶,看谁干劲大,看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效益好的喜人局面。有的还为村上的发展找到了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外出跑项目、争资金成为目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讨论最多的事情,各级水利、农业等部门成了村干部去的最多的地方。
    昔日的国都人杰地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勤劳智慧、创新奋进的凤翔人在新一届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务实创新、敢想敢干,高唱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奏响了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最强音,一个经济充满活力、百姓富裕安康、环境整洁优美、社会和谐文明的新凤翔正在崛起。

QQ|凤翔人社区 - 人才,租房,招聘,二手广告免费信息发布网站 ( 陕ICP备15010312号 )

GMT+8, 2025-5-1 09:45 , Processed in 0.2139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